找到相关内容348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从三皈五戒中体悟佛教的济世精神与人类的终极关怀

    生死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生和死只不过是生命存在的不同形式而已。就好像我们在自然界中都看见过闪电,可是那仅仅是瞬息间的光明,它经由显现展示到不展示,但不展示并不表示它不存在,而是暂时没有体现...

    释圆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54254016.html
  • 论宗教问题的特殊性、复杂性

    社会上不少人对宗教还存在相当多的无知,误解和不信任,对处于主流社会边缘的正当、健康的宗教的关心,宣传严重滞后,引导乏力,造成了上层宗教人士和宗教学者与民俗宗教群众存在相当大的认识鸿沟。所以,如何做到既...

    海空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30957471.html
  • 法的应然与实然关系的探索

    导致了边沁所极力主张的发的应然与发的实然的分离。  近代实证法学派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哲学。实证主义哲学坚持认为在实际怎样和应当怎样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近代实证法学的开山鼻祖奥斯丁认为,所谓...

    见 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81760170.html
  • 《金刚经赞》研究序

    不同的层次。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这两种不同形态的佛教,中间并不存在绝对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转化。《金刚经赞》,亦即《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的产生与演化过程,就是对上述观点的极好...

    方广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05060874.html
  • 中国佛教英文导游方法初探

    人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需要的社会活动。旅游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它增进国家之间、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区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是民间外交的一种形式。中国佛教的导游翻译不仅仅是在语言鸿沟上铺路搭桥,而更是...中的释迦牟尼塑像,导游员不应仅仅介绍“这是释迦牟尼佛”,或“这是佛教创始人、娑婆世界教主、应身佛释迦牟尼”。因为这种导游方法是无法帮助游客跨越文化鸿沟而理解参观内容。导游佛教景点,导游员必须考虑中外...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35361061.html
  • 读(基督教“爱观”与佛教“慈悲观”的比较)

    问题,基督教与佛教的鸿沟立即彰显出来。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听到翟先生和尤女士的见解,笔者认为是个遗憾。  还有一点需要补充。基督教的“爱”从单一的希伯来文ahabh演变为多个希腊文字,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朱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45964264.html
  • 宗教对话的历程

    重大的动向,从而有助于弥合这些宗教内部各大教派之间历史久远的鸿沟,有助于这些教派之间的对话甚至联合行动,有助于增进它们相互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为20世纪下半叶的对话创造了一定的基础。与此同时,宗教学界的...

    何光沪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10665033.html
  • 空 即 如

    从外部观察我们自己。  我们时时在彼此间徘徊:无家可归,无任何安身立命之处。在我们内心:水远存在着一道鸿沟。相反,动植物顺乎自然,如其本色,因为它们没有自我意识;它们不会从外部去观察它们自己。这是人与...

    阿部正雄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84565468.html
  • “佛教界的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导师汰粕存菁的要领,使后学免于在佛教浩瀚的文化遗产与学术资讯中彷徨、灭顶,进而“跨越了传统与现代的鸿沟,弥补了信仰与学术的罅隙,而且对传统的、信仰导向的行践精神有了明晰的肯定,对现代的、理智导向的治学...

    释传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60168090.html
  • 当佛陀遇到孔子:佛教是“一心二用”的宗教

      最后,二者又都属于具有良好知识训练的阶层,因此其“教养”或“精英”特征十分明显,并且,这样一个阶层有明显的优越感,但因此也与社会大众有一种疏离感。对此,韦伯十分敏锐地指出:在亚洲,普遍“有一道鸿沟...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82170713.html